Scroll Top
feature 若梦

时尚博主若梦复盘:
如何将时尚完美的呈现镜头前

文字:Ruomeng    编辑:Sybil Zeng

Instagram:@liveinliving

穿衣这件事其实和做饭有点类似,不同穿衣风格宛如不同菜系,同样的食材 在不同厨师手下就会诞生迥然不同的味道,就像同一件衣服不同的人穿出的效果也千姿百态。

刀工就像日常审美积累,调料就像是配饰的选择,火候就像懂得扬长避短的 穿衣意识,每一项都相辅相成。好的厨师练成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对照着食谱也做不出饭店的味道不就是因为缺少了功力的积累么?同理,穿衣也绝非买了超模同款就能变得和她们同样时尚。

Effortless chic的精髓绝对不是“ 随意”,而是“轻松”。风格绝不是不假思索地把衣服套在身上就能形成的, 熟能生巧,想轻松就穿出时髦感,或许要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了这次付出了多少。

构思和灵感

对时尚的灵感如果只是源自时尚这件事本身,那一定是局促又寡淡的。

我的灵感来源可能和其他时尚博主不太一样,时尚杂志我其实几乎不看,只有出门能带给我无限灵感来源,甚至很多内容选题都是在我骑车坐地铁或者 打车途中突然迸发的。

比如我走在街上,经常会为路边或 者街角的景色而动容,因此驻足。不断的去感知这个城市本身的美,才能把这 种感知力或者这种美去融入我的所有日常搭配中。如果你无法捕捉四季变换的美,那可能也感知不到一件衣服数不尽 的的搭配可能性。

压马路也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灵感来源。通过生活里的烟火气来汲取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是可以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融入到日常的每 

一个行为中,包括穿衣搭配,让风格变得更加有张力。

同理,我买衣服的途径也有点“不按常理出牌”,从地摊货到批发市场,从古着店到买手店,甚至婚纱配饰专卖店,都是我的日常购衣渠道。我从不过分去追求“一身大牌”,而是着迷于从寻常地淘到不寻常单品的惊喜和快乐。便宜+贵衣服的mix n match非常有趣,把一身大牌穿出贵气并不难,难的是无论你穿什么别人都觉得贵气。你赋予平凡衣服创造力,那它就会变成融入你气质的附属品。

衣服和场景的配合对我而言也很重要,每次拍摄前都要提前根据衣服来选址,要么融入要么对冲。场景的选择也来自日常积累,比如出门打车路过一个好看的街角,我就会立刻打开地图码住然后下次去拍照。

Instagram也是我的一大灵感来源地,世界性的平台带来的是激烈竞争下的不断优质输出,很多灵感都是“由点及线”式构成的,日常看过的每张图都在不断拼凑式地构成脑海里的mood board,不断汲取才能断点式输出。

前阵子在IG story上看到我闺蜜发她一岁多的宝宝们在playground画画,淡紫色和浅蓝色交汇着,最后又加了一笔莫兰迪绿上去,我脑海里顿生灵感,这一定是我秋冬要去尝试的搭配: 紫色马甲配蓝色阔腿裤外加一个莫兰迪色西装外套。再比如有次买冰淇淋的提袋配色很特别,我隔天就配了身和袋子相同撞色的衣服出门。

要成为好的KOL

过去这些年里,因为学习和工作的缘故,我先后换了三个国家做博主,体验感真的非常不同。澳洲的华人博主圈属于一个萌芽起步阶段,北美的博主圈基本以youtuber为王,国内的博主圈有点“娱乐圈”的感觉,每次换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全新起步的过程,想融入这个圈子就要先学习它的规则。

新媒体的时代,博主四起,尤其是看着身边人有了些粉丝积累后,很多人心里都开始藏着一个博主梦。无论什么领域,我认为如果想成为合格的KOL(Key opinion leader),首先你要进行有价值的输出(opinion),在此领域给人以灵感 (leader),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带来影响力 (key),三者缺一不可。

当代时尚博主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奉献创造力以给人无限灵感的,一类是常规把衣服穿在身上去拍照的,其实二者区别真的很大,大概就是“你穿衣服”和“衣服穿你”的区别,前者大多数是靠 热爱在坚持,后者大多想以此为生。

时尚这个行业无比苛刻且势力,想被认可就必 须先做出自己的风格,在此之前你只能自我感动。 好看的衣服穿在谁身上都不会丑,但如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且穿出自己的风格,这才该是每位时尚博主的必备基本功。

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热爱是创造力的唯一途径,能坚持到最后靠的不是激情,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一蹴而就的成功背后,一定有其长年累月的积累。我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做实力派创作者,不做现象级网红。一次好内容不行, 需要持续稳定的好内容才能树立个人风格。所以我从不认可那种营造两篇虚假的爆文就自称博主的人群。只是为了拍照或者想以此为生的时尚博主终会 被淘汰,因为他们激不起看客心中的一丝涟漪,也就无法带来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要清醒地去拥抱时尚

想时尚,想有个人风格,就一定要清醒。

要有时刻能被打动的包容度,也要有自己足够坚定的态度。“时尚”这个词听起来很宏观,它是日复一日的审美积累,是输入100点之后输出的0.5点。“借鉴和模仿”往往是风格形成的开始,并不是鼓励大家全盘照搬,我们要在借鉴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再把从生活里发掘的各种趣味融入时尚这件事里,才能让个人风格更鲜活立体。

穿搭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氛围感,突出自己的优势,让整体气势上升一个档次,从而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从容。真正时尚的人一定拥有着无比细腻的感知力和大胆的创造力,才能把别人忽视的细节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真的没必要把自己的风格绝对锁死,性冷淡风我可以穿,繁花锦簇我也不介意去尝试。经常听到很多姑娘说,某种风格我好喜欢却不敢尝试,不去尝试就只能让自己丧失拥有一种美的可能性。没有人天生适合一种特定风格,不过是自己穿多了别人看习惯了才自我归了类。

此外,无需刻意去追求当下的时尚单品,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成为经典。比如前两年骑行裤火遍大街我也没有入手一件,因为我知道它不适合我的身材和风格,再比如本季大热的棋盘格元素,也无需花太多精力去追捧,只能火一季的元素无法像千鸟格那样经典耐看。过度追求当季潮流终会丧失自我风格,比如当下国内正流行的甜酷风、纯欲风等等,适当借鉴即可无需全力营造,否则当某种特定风格开始没落时便意味着你费心营造的风格也随之没落。

保持清醒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不要轻易沦为时尚行业的“韭菜”。现在很多小众设计师品牌都会找艺人上身拍照带火单品,营造一种全网爆火风,一夜之间全网都在复制粘贴地穿同款,其实你追逐的只是别人想要你去追逐的。近几年爆火的一些娃娃裙和度假风品牌哪怕设计再好看我都不会买,尤其要远离爆款连衣裙,记忆点太高,斥重金买下之后只会变成“一次性单品”,还无法满足mix n match的搭配法则。

照片是有情绪的

时尚片其实很难拍,难的是情绪传递。

很多时候器材、服饰、选址都是其次的,审美才是最可贵的一项技能。你看到一张好看的照片,觉得衣服和场地都有合适的,随便找个摄影师拍摄就一定能实现相同的氛围感,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有些照片很难去复刻,差就差在“审美”和表现力,细微末节的差异便能使最终呈像大相径庭,你和摄影师需要在一致的跑道上,需要知道氛围感的呈现到底是被哪些细节所影响,不将就,才能离你的期望值越来越近。

每一张优秀的时尚作品背后一定是很多人日积月累的审美成果,甚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体现,绝不是简单去买一部相机就能实现的。


热爱你居住过的每一座城市

在我居住过的城市里,很落俗地说,几乎每个城市都是我的挚爱。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有千百种,逛菜市场和老城区始终是我挚爱的方式。

悉尼是让我飞速成长的城市,虽然生活节奏相对惬意,但街头漫步,随处都能收获惊喜,平和的慢节奏生活,时刻都修炼着对“美”的感知力。

纽约给了我极大的搭配灵感,城市包容度之高,以至于任意一种风格都会在街头合理化,有着奇妙的融合感,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新鲜冲击也会让我不断想去尝试新的风格。

而巴黎带给我的灵感悠长又深远,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一种心平气和的感知力,艺术源于生活又终融入生活。

而上海,真的有趣极了。前阵子刷微博看到一句话,“上海是三千世界,上海是魔幻拼配,上海有你想要的一切生活方式”简直不能更认同。城市快速发展之余,上海很多“有些过时”的老弄堂却有着对冲的美,“美”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欧洲建筑洛可可风的浪漫和华丽是一种美,老城区里的人间烟火也是一种“美”。挂在外面凌乱的衣服反而变成了风景,地铁口总能遇到推着车来卖花的阿姨,初夏时路口会有老奶奶卖用玉兰花编的手串,冬天里包子铺的热气腾腾也盖不住人们认真生活的痕迹。

我发自内心热爱我居住过的每一座城市(和我公众号的名字“Taste of city”简直是相辅相成),无论住在哪里,我都有认真地品味这座城市,它们美得风格各异,却又千姿百态。说什么琐碎生活不磨人,不过是相遇时的人间烟火太迷人。

所以,无需畏惧去任何一座新城市开启新生活,因为无论在哪,总有办法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